2018-01-1910:48
来源: 冷冻食品网 发布者:编辑据日媒援多名相关人士消息称,濒危物种日本鳗的鳗苗本季遭遇极度严重的鱼荒,日本国内外的捕获量只有去年同期的约1%。捕捞将大概持续到4月,但如果照此下去,捕获量有可能出现史上最低水平。
过去几十年里鳗鲡幼苗的趋势一直在下滑,野生鳗鲡种群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。这既有气候和洋流变化的因素,也毫无疑问有人类持续捕捞的“贡献”。
人工养殖的成本有多高?
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将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列为濒危(EN)物种,而欧洲鳗鲡甚至被列为了极危(CR)物种,这三种鳗鱼的野生种群受到了严重威胁。
那么,为何不进行人工养殖呢?
▲野生鳗鱼苗渔获量持续下降。图片来源:日本农林水产省
鳗鱼是所有养殖鱼类中,唯一完全依赖捕捞野生鱼苗的鱼种。目前无论是野生鳗鱼或是人工养殖的鳗鱼,都无法在人为的环境下自然性成熟。1973年日本学者Yamamoto和Yamauchi成功地利用鲑鱼脑下垂体抽取物注射日本鳗,获得了受精卵并孵化出仔鱼。
▲人工孵化出的仔鱼。图片来源:tokyo.ac.jp
日本鳗仔鱼对食物极其地挑剔,人工环境下很难模仿仔鱼的天然食物,于是用冷冻干燥的鲨鱼卵添加多种蛋白质、矿物质和维生素调配而成的饲料代替,但依然不尽如人意。柳叶鳗的成活率始终极低,只有大约0.01%。而且人工环境下幼苗发育成玻璃鳗所需的时长是自然环境下的两倍,且带有各种缺陷。目前培育出一尾鳗苗的成本约人民币6万元,这堪比黄金的人工鳗鱼苗显然无法商业化量产。
如今市面上野生的日本鳗鲡已经相当罕见,几乎都是靠投放野苗后人工养殖。渔民们在用灯光诱捕洄游至近岸的玻璃鳗幼苗,几乎成为餐桌上鳗鱼的唯一来源。野生鳗鱼苗的价格也是堪比黄金,每尾几十元。然而2017年12月开始的日本鳗鲡苗捕捞遭遇了罕见的歉收,静冈县整个12月只捕捞到184克而已!
▲德岛市,渔民在捕捞野生日本鳗鱼苗。图片来源:tenki.jp
除了成活率的问题,还存在着另一个考验。鳗鱼的性别决定属于后天型,主要受周围环境影响。种群密度低时,鳗鱼主要发育成雌性;种群密度高时,大多发育成雄性。人工饲养的结果很可能是得到一池子好基友,无法再继续人工繁育。
▲一碗不平凡的鳗鱼饭。图片来源:shutterstock.com
日本鳗幼苗在河流里自然生长的存活率本就不高,河流污染和筑坝让它们的处境更加恶化,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日本鳗出自人工养殖场。
然而这些养殖场,其实都是有“养”而无“殖”:渔民每年12月到3月用灯光引诱来到近岸的玻璃鳗,把它们捞起来放入养殖场,养大之后再送上餐桌。而这些鳗鲡当然也永远无法回到它们的家乡繁殖下一代。
这是唯一一个完全靠捕捞野生幼苗维持的淡水养殖业。其中的隐患,不用说也能想到。
日本研究者已经为人工繁殖它付出了多年的努力,此刻日本鳗已经可以在实验室里从人工授精一直到长大成熟。然而初生鳗鲡幼苗的食物只能勉强模拟,水流环境也无法复制,成活率很低,而且密度高时会几乎全部发育成雄性,要人工调节激素才能扳回。距离它获得商业价值,还有漫长的路。
不计配额的连续捕捞
与此同时,渔民们捉到的幼苗量逐步下降,价格也逐步攀升。不能忽视气候和洋流变化的因素,但毫无疑问,几十年不计配额的连续捕捞给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。
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二月,静冈县的渔民仅仅捉到了184克幼苗;自1989年至今,十二月捕捞量低于1公斤的事情只出现过三次。
如今只有很少几个养殖场还在坚持完全使用日本捕捞的日本鳗幼苗,大部分开始从中国韩国等地进口幼苗,甚至很多鳗鲡直接就在这些国家养大。然而这些幼苗的来源和日本的鳗鲡一样,也是马里亚纳海岭;若按照这个趋势持续下去,只不过是让日本的场景在别国重复而已。中日韩三国已经有了初步的捕捞配额约定,不过这个配额看起来偏高,还不知道它能起到多大效果。
所以,鳗鱼还能吃吗?
另外几种常见的鳗鱼此刻还是安全的。比如星鳗(Conger myriaster ,日语あなご ,又名康吉鳗)也是日料常客,它是纯海生的鳗鱼,目前尚无危险。
然而,需要洄游的淡水鳗鲡都面临危机。2014年,IUCN红名册将日本鳗鲡提升为“濒危”(EN),现在日本鳗和美洲鳗是EN,欧洲鳗更是CR。吃它并不违法,可是从环境道德的角度,这是一个极为糟糕的选择。
来源:果壳网(有删减)
30000+
三万家冻品经销商5000+
五千家冻品上下游企业10亿+
交易额10亿